首页 > 汽车笔记 > 汽车笔记 > “低能量”年轻人开始自救

“低能量”年轻人开始自救

发布时间:2025-08-02 13:57:09来源: 18811119908

爱偷吃,喜欢在阴暗的角落观察世界,偷偷尖叫,胡言乱语,没人的时候在街上逃跑般地行动。”这两年,互联网上,一批年轻人被确诊为低能量。低能量不是没有微活的时候,深夜是他们的保护色。

 

入夜,当多数人陷入疲乏与困倦,低能量年轻人则开始一批批苏醒。有人的外卖刚到门口,开始第一顿“早餐”;有人在手机反射的冷光里,与敌人殊死搏斗;还有人准备骑上电动车,去5公里外为自己捕捉一瓶冰镇可乐。

 

社交平台上,记录低能量生活的Vlog是一个热门赛道,核心内容主要是在舒适的房间里睡觉、刷手机和吃饭,评论区惊呼:“震惊,我的生活视频无意流出。”“像卖枕头的,我承认我动心了。”还有人羡慕:“很向往,但收入怎么来呢?”

 

在崇尚高能量的优绩世界里,低能量年轻人如何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“微活”之路?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。

 

文 | 姜思羽

编辑 | 张轻松

运营 | 歪歪

 

低能量是“懒病”吗?

 

谷谷的低能量,源于一次次艰难的起床。当清晨召唤人类上工,她的身体却负隅顽抗,必须打败千军万马才能强行开机。她是标准的“夜行动物”,无论是夜宵看剧的满足感,还是午夜迸发的创作欲,许多幸福感都发生在夜晚。

 

疫情居家上网课的日子。每天早课签到后,她把电脑搁一边,回被窝边睡边听;到了半夜,她精神抖擞,开始在房间“吱吱作响”。那种日夜颠倒的自由,像是在夜里偷来了一切。

 

低能量常常被跟“内向”挂钩,“从上学到上班,我可能看到老师或领导,就假装看不见,或者换个方向走”。

 

父母希望她能像其他外向机灵的孩子一样,会说话、懂应酬,于是她硬着头皮模仿,明明不喜欢社交,却要在场合里说些带动气氛的话。明明不喜欢虚假的寒暄,但也要对领导同事说些赞美的话。

 

她像是同时揣着两副面孔:社会化让她能体面地应对周围的期待,外界对她印象不错;骨子里却喜欢往边缘站,往角落躲。

 

比如在外吃饭,她会挑最角落的位置,避免搭话。在上海安福路网红扎堆、镜头林立的地方,她会特意绕开,走偏僻的小路,避开长枪短炮的注视。

 

这两年,一波记录低能量生活的视频走红——热爱躺着、精力匮乏、行动力近乎停滞,拆快递、洗澡都需要心理建设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动认领低能量的身份。

 

当陈映看到低能量年轻人的短视频时,她脱口而出:“有人在演我!”前一天工作她已筋疲力尽,第二天公司又组织去沙漠团建。茫茫沙漠上,无数个打卡拍照点,同事们兴致勃勃。而她正藏身于一个红色遮阳伞下“蛐蛐”:“团建不是放松,真正的放松是躺在床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