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,江西农村男孩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走红网络,开启了长达十年的“被围观”人生。这场由外貌引发的关注,让他从贫困泥潭短暂跃入流量漩涡,却最终在资本退潮后陷入更深的困境。
一、意外走红:流量时代的“奇观”
2015年,村民黄新龙将范小勤的照片上传网络,因其与马云神似迅速引发热议。视频中,范小勤穿着破旧衣服在泥地里玩耍,身后是家徒四壁的土坯房,父亲范家发因截肢拄拐务农,母亲智力残疾且右眼失明。这一画面被包装成“现实版励志故事”,吸引了媒体、网红公司和爱心人士蜂拥而至。马云本人也转发了照片,称“感觉自己在照镜子”,并承诺资助范小勤上学至大学毕业 。
二、资本狂欢:被操控的“小马总”
2017年,河北商人刘长江以“提供优质教育”为由,将范小勤带至石家庄,签约经纪公司并注册“小马总”商标。在资本运作下,范小勤迅速转型为“网红童星”:他登上《星光大道》舞台,拍摄电影《雾路奇途》,参与直播带货,甚至在时装周走秀时被冠以“阿里巴巴太子爷”的头衔。短视频中,他穿着名牌童装,在豪华酒店与“保姆”互动,被包装成“逆袭典范”。然而,这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商业表演——他的真实生活被切割成镜头碎片,学业被无限搁置。学校记录显示,他从2019年起频繁缺课,2020年甚至消失两个学期,实则被带往各地参与商业活动 。
三、流量退潮:被遗弃的“工具人”
随着年龄增长,范小勤的外貌逐渐褪去“马云味”,商业价值急剧下滑。2020年,经纪公司单方面解约,将他送回江西老家。此时的他已12岁,身高仅1.2米,智力停留在儿童阶段,连十以内加减法都无法掌握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专业机构鉴定显示他患有智力二级残疾和矮小症,而这些问题在被包装成“网红”期间未得到任何干预 。
四、返乡困境:被围观的“展品”
回到农村的范小勤并未回归平静生活。远房表哥黄新龙成为新的“流量操盘手”,以“每月支付工资”为条件,要求他配合拍摄短视频。在表哥运营的账号里,范小勤被塑造成“憨傻人设”:他在镜头前表演“2+2=3”的算术错误,模仿网红段子,甚至被要求在游戏厅接受围观者投喂零食和现金。表哥借此获利颇丰,住上别墅、开上豪车,而范家仍挤在借来的房子里,靠卖红薯和直播打赏维持生计。更荒诞的是,范小勤的父亲范家发被注册为两家“小马总”公司的法人,却对公司运营一无所知,仅能获得微薄分红 。
五、十年回望:被消费的人生
这场长达十年的围观,暴露出流量经济对弱势群体的残酷剥削。范小勤的遭遇并非孤例——从“冰花男孩”到“水泥西施”,无数普通人被资本裹挟成“流量符号”,在聚光灯下失去主体性。更值得深思的是,尽管社会曾给予大量关注,但系统性帮扶始终缺位:马云的资助承诺未被落实,政府低保和残疾补贴每月仅数百元,特殊教育资源严重不足。如今,17岁的范小勤仍在表哥的镜头前重复着“赚钱娶老婆”的口号,而真正能改变他命运的教育、医疗和心理支持,依然遥不可及 。
六、社会反思:如何守护“被围观者”
范小勤的十年经历,折射出流量时代的伦理困境。当我们在短视频平台为“小马云”的憨态点赞时,是否意识到他正沦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?当舆论场为“消费弱势群体”争论不休时,真正需要的是建立长效保护机制——从完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规,到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,再到推动公益资源精准落地。正如《新京报》评论所言:“过气对于‘小马云’来说,未尝不是一件好事,至少他重新有了机会,去弥补失落的童年”。但这个机会能否真正到来,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超越猎奇心态,用制度性关怀守护每一个被命运推到聚光灯下的生命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