窗口重做不是为了老设备,iPadOS 26真正的“主角”是还没登场的那一台折叠iPad
苹果在WWDC 2025上发布了iPadOS 26,外界普遍聚焦在窗口化自由调整、桌面级交互这些新特性上。
看似是一次正常的系统升级,但作为从业十几年的数码人,我更关心的是——它到底是为现有设备设计的,还是为下一代产品做铺垫?
如果你用过iPadOS 26开发者预览版,很容易会注意到,那种“窗口随意缩放”“自由布局”的操作体验,已经不再是Stage Manager那种半吊子的多任务,而是真正接近macOS的桌面逻辑。
关键来了,苹果所有产品中,有谁能装得下这种模式吗?
答案是肯定没有的。
iPadOS 26是为谁准备的?答案可能藏在那个18.8英寸的项目里
过去十年,iPad产品线最大也不过13英寸,哪怕M4芯片性能爆棚,你真正用它来多任务办公,依然局促。
而这次窗口系统的彻底重构,很可能并不是为了12.9 或 13 英寸那几款老设备服务——它明显更适配于更大的屏幕,更复杂的交互场景。
于是,这两年业界传闻已久的“iPad Fold”终于浮出水面。
传言中的这款设备将搭载18.8英寸可折叠屏幕,在展开状态下接近一台小尺寸桌面显示器,折叠后却可以维持便携形态。
注意看这个尺寸——它恰好就是现有iPadOS窗口系统最舒适的发挥舞台。
过去十几年,每一次大的UI或系统交互调整,背后几乎都伴随着硬件变革。比如iOS 7之后紧跟着iPhone 6 Plus的发布,macOS Big Sur之后是Apple Silicon Mac。
这一次的iPadOS 26窗口级改写,怎么看都像是在为一个全新设备“做前戏”。
18.8英寸折叠屏:一场产品逻辑上的豪赌
你可能会问:18.8 英寸是不是太大了?可别忘了,MacBook Pro 已经做到了16 英寸,iPad Pro的尺寸也是越来越大。
市场本身就存在“更大画布”的诉求,尤其是在内容创作者、工程类用户、文档多窗口场景下,现有尺寸远远不够。
但为什么苹果要选折叠,而不是直接上20英寸直板?答案其实很现实:形态。
折叠屏的价值,从来不是花哨,而是权衡便携与生产力的平衡点。
当一台设备可以在使用时提供近19英寸工作空间,在收纳时又能方便携带,它就具备了重新定义“移动办公工具”的潜力。
而这种潜力,正是苹果近年iPad产品线缺乏的。
但我们也得承认,这场豪赌风险不小。供应链量产、铰链可靠性、重量控制、电池结构设计、App窗口适配……
每一环都挑战巨大。尤其是苹果这家公司,对产品完成度要求极高,不可能为“抢首发”而降低体验标准。
iPad的下一个十年,也许从这一折开始
如果说2015年的iPad Pro是iPad产品线“进击生产力”的第一次尝试,那么iPadOS 26配合折叠iPad,就是苹果对这条路的二次下注。
我们或许还要等到2026年,甚至2028年,这台设备才正式亮相。但从现在开始,软件已经替它“铺好了路”。
系统先搭好班子,硬件再随后,苹果一向都是这样的操作模式。
我不敢肯定折叠iPad一定能成为新爆款,但可以确定的是:苹果已经为它调好了系统逻辑、UI策略和用户交互心理预期。
只要发布,它就不会是“第一代产品的试水”,而是一台准备多年的“全能终端”。
而目前所看到的iPad OS 26,只是给大家先看看热闹,更是为大概率后年发布的折叠屏iPhone的预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