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汽车笔记 > 汽车笔记 > YU7爆单72小时:连轴转的销售、快速投产的工厂,以及抓狂的友商

YU7爆单72小时:连轴转的销售、快速投产的工厂,以及抓狂的友商

发布时间:2025-07-01 17:37:01来源: 18736036555

发布会结束当晚,小米创下了三分钟大定破二十万的惊人纪录。

在当晚,雷军表示“可能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奇迹吧,我觉得真的很了不起,是所有的用户和我们一起创造的,特别特别的激动,感谢所有下订单的用户们,感谢你们的支持,这辆车我们真的下了很大的功夫。”

次日,雷军表示,YU7的成功并非依赖营销,当然,设计、研发团队的实力已经在产品上得到验证。

订单狂欢之余,小米YU7的流量效应还在持续在汽车行业发酵。

销售门店为了迎接集中涌入的客户,一边紧急调配人手支援,一边不断延迟下班时间。即便如此,门店仍难以承接这股破天流量。

“就像吃饭排队一样,销售拿着大喇叭叫号,让客户排队试驾小米YU7。”有用户表示。

而在工厂端,小米的一期工厂和二期工厂已经做好准备。一期工厂的工人每天从早上九点工作到晚上九点,并采取双班制。

而友商一边在震惊于小米威慑力的同时,也又重新对“小米造车法则”进行了复盘。

这场由用户点燃、由全链条托举的热潮,也正迫使整个汽车行业迅速作出反应。

未来汽车Daily 摄

最直观的“战场”:门店加人、销售加班

即便已到周末傍晚六点,北京通州超级工厂仍不断有新顾客前来。

小米YU7被放置在门店C位,旁边还摆着SU7和SU7 Ultra,但关注度明显不如当红新品YU7。

最忙的当属销售,门店前台告诉未来汽车Daily,为了应对YU7发上市后集中涌入的客户,该门店已经临时增加了5名销售。即便店内的销售人数有15名之多,但大家依然忙不过来。

最直观的体现是,门店的下班时间从常规的六点半推迟到晚上九点乃至更晚。“现在(YU7上市后)没有确定的下班时间,都要看销售忙到几点。”

销售不停在展车之间穿梭,带着顾客看车、回答问题、安排试驾,对话的间隙,还要注意手机的消息。

销售于展车连轴转,即便如此,该门店也在尽可能保证每一位到店用户的体验感。

对于每一个到店的客户,前台都会询问是否有预约的销售,如果没有,是否需要安排——标准化接待流程,能更高效地服务客户,让“看看”和“想买”的顾客都得到接待。

有销售说,现在每名销售每天基本要接二十组客户。

能让门店销售在忙碌之余松一口气的是,到店的客户对YU7的各种参数了如指掌,顾客对销售的询问很少是具体的性能,更多是不同版本间的差异、如何选配。

未来汽车Daily 摄

当然,每个人都会问一句,“现在下定,是不是一年后才能提车了?”

但销售给的回答都很谨慎。没有人说具体时间,只是反复强调“目前订单比较多”“交付节奏看工厂”。

更灵活且充沛的人力,可以保证每一位到店用户都有看车(近距离体验YU7)的机会。

但试驾环节,则对未预约客户不是那么友好。

一名销售说,店里试驾车有七辆,每人试驾二十分钟左右,但也至少要等一个小时才能轮到。并且,试驾需要提前和销售预约,临时到店则无法安排。

并且上述销售透露,“相比之前SU7上市时的'人多',这次来看YU7的顾客虽然同样不少,但显然更实际。”

SU7上市时,“年轻人的第一款车”“小米跨界的第一款车”刷屏社交媒体,所以展厅内来看热闹的大有人在。而YU7这几天接待的,大多是有明确购车计划的用户,特别是家庭用户。

虽然销售没有透露线下锁单率,但从店内节奏可以看出,尽管门店对YU7的热度有所准备,但还是明显超过了门店原有承载能力。

扩充人手、延长接待时间、标准化接待流程,都是在快速应对当前情况。试驾排队、销售接待量、客户咨询问题的重复频率,也都说明这不只是一波短暂的热度。

在没有交付节奏明确承诺的前提下,销售前端成为目前最靠近市场反馈的窗口。从他们每天的节奏里,能感受到这款车实际拉动的需求。

但是,下一步怎么把这股热度维持住,关键在于“何时交付”。但这已经不是销售端能够回答的问题了。

三期工厂年底将至,制造端还需时间跑顺

大定三分钟破二十万辆的数字,直接将焦点转向最现实的问题:小米的工厂,准备好了吗?

相比互联网上的轰轰烈烈、销售门店的人来人往,小米工厂显得安静得多。工厂围栏外看不到任何装饰,也没有醒目的宣传标语,仅能看见“您已进入保密区域,禁止拍照”的告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