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译主演的新剧《以法之名》作为一部聚焦司法题材的职场剧,首播后迅速引发观众热议。从目前反馈来看,口碑呈现两极分化趋势,但多数评价直击剧集核心优缺点,以下为具体分析:
1. 张译演技获一致认可,角色塑造有突破
观众普遍认为张译再次贡献了“剧抛式演技”,其饰演的检察官既有职业精英的理性克制,又暗藏人物前史带来的心理创伤。与《狂飙》安欣的隐忍不同,这次角色更具攻击性,法庭戏中的台词爆发力被赞“声线都是戏”。配角中,王阳饰演的辩护律师与张译的对抗戏火花四射,被调侃“《庆余年》后的再度相爱相杀”。

2. 专业性与戏剧性的平衡争议
肯定方认为案件取材现实(如网络暴力、家暴反杀等),司法程序还原度高,台词不乏金句:“法律不是数学公式,人心才是最后的法槌”;批评方则指出部分情节为增强戏剧冲突牺牲逻辑,如主角多次违规操作仍未被停职,有观众调侃“主角光环比法徽还亮”。
3. 叙事节奏与风格分化
前两集采用多线并行:凶杀案调查+职场斗争+主角往事闪回,年轻观众赞赏美剧式快节奏,但部分观众认为信息过载。第四集长达20分钟的法庭戏成为分水岭,法律从业者称赞质证细节专业,普通观众则觉得“台词密度太高看到缺氧”。

4. 真实痛点引发共情
“家暴受害者正当防卫”单元中,被告女性那句“我砍下去的每一刀,都是他教我的”让不少观众泪目。但也有质疑声音,认为弱势群体胜诉的结局“理想化”,现实中取证难度被简化。
目前口碑总结:
- 豆瓣开分预估7.8-8.2分,法律题材国产剧近年最佳
- 推荐人群:职场剧爱好者、演技派观众、对社会议题感兴趣的群体
- 观望点:后续单元案件能否保持水准,感情线会否喧宾夺主
值得关注的是,该剧与最高检合作拍摄,剧中涉及的司法改革细节(如检察听证制度)具有科普价值,但如何将“主旋律”自然融入剧情仍是挑战。总体而言,这部剧有望成为继《沉默的真相》后又一部引发法律热议的剧集,但需警惕高开低走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