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卖小哥小冯像往常一样骑着电瓶车穿行在上海的街巷中,他熟练地拐进普陀区一个小区,准备完成当天的又一单配送。可就在他驶入小区电动门的一刹那,身后缓缓关闭的大门不偏不倚撞上了他的车尾。电光火石间,连人带车重重摔倒在地。谁也没想到,这一摔,竟让他确诊为颈部脊髓损伤,更令他没想到的是,这场意外会在三年后引发一场关乎劳动者权益的判决——法院最终判决小区物业赔偿他21万余元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2022年7月那个看似平常的送餐时刻,成了小冯人生的转折点。送医后,诊断书上的“颈部脊髓损伤”冰冷刺目。经普陀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,他的伤情构成工伤八级;而后续司法鉴定又评定为十级伤残。对靠灵活就业维生的小冯而言,这样的伤情意味着什么,不言而喻。虽然保险公司支付了88361元的职业伤害保障金,但离弥补他的损失还远远不够。

图片来源于网络
小冯决定起诉小区物业。他认为保安操作电动门时没给自己留够通过时间,才导致事故发生。而物业公司则辩称电动门自动关闭是正常功能,小冯应能预见;更关键的是,他们指出事发时小冯左手握着手机放在车把上,单手控车存在安全风险,自身也有责任。
法院的判决书抽丝剥茧,清晰划分了责任界限。物业保安在操作电动门时,本应对开合时间是否足够通行有所预见,却疏忽大意,导致门在小冯未完全通过时就开始关闭,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,应承担主要责任。但同时,小冯左手持手机影响操控电动车的行为,也构成安全隐患,存在部分过错。最终,法院敲定物业承担80%责任,赔偿医疗费、残疾赔偿金、误工费等合计21万余元。物业上诉后,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维持了原判。
一个值得注意的焦点是:物业曾主张小冯已领取的8.8万余元职业伤害保障金应从赔偿中抵扣。法院坚决否定了这一主张,明确指出职业伤害保障属社会保险范畴,基于《工伤保险条例》;而物业的侵权赔偿则是私法领域的第三人责任。二者性质不同,伤残补助金与侵权赔偿中的残疾赔偿金不属重复项目,不得抵扣。这一界定,为灵活就业者权益保障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这起“关门杀”事件背后,折射的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普遍面临的安全困境。他们整日穿梭于车流与人海,奔波在小区与楼宇之间,却常陷入保障的“灰色地带”。近年来,外卖骑手被虚假短视频“卖惨”炒作、因谣言被贴上“杀人犯”标签、甚至与保安冲突致死等事件时有发生,每一次都在提醒我们:这些维系城市运转的身影,需要的是制度保障而非廉价同情,是法律护航而非舆论消费。
小冯的案例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它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——劳动者的安全与尊严不容打折。当法院在判决书中写下“物业公司未尽谨慎注意义务”时,不仅是在为小冯讨回公道,更是在为所有奔波的骑手撑腰。城市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,电动门的开合、道路的畅通、小区的管理,都可能成为劳动者安全的关键环节。
走出法庭时,小冯的步履或许依然沉重,但这份判决的分量,已悄然落在每一个穿行于大街小巷的骑手肩头。它沉甸甸地提醒着:那些维系着我们便利生活的人们,值得被看见、被尊重、被保障。而一个社会的温度,往往就体现在它如何对待那些最奔波的身影上——不是通过滤镜下的“卖惨”,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制度完善与法律保障,让劳动者有尊严,让付出者有保障,让受伤者不寒心。